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是代表委员关注和热议的话题之一。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建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世杰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须加快建立个人碳账户,积极发展碳普惠。
中国经济时报:您认为,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国在“双碳”行动上有哪些新探索?还存在哪些不足? 李世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纵观世界大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是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当前,我国加快绿色低碳发展,碳市场从各地试点走向全国统一。截至2021年末,我国境内居民通过各地环境交易所参与碳减排CCER交易大约1万人,促进了碳市场价格有效提升;在广州等少数城市还进行个人碳账户的探索或试点,取得了一些有益经验。 但就整体而言,还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碳减排工作还集中在企业部门,包括电力、煤炭、火力发电和钢铁、石化等从事化石能源开采和消耗的行业,个人部门作为重要碳减排部门还未纳入碳减排,未反映碳足迹。实际上,一些健行APP经常号召“小伙伴们,一起行动起来健步走吧”就是全社会绿色低碳的主要组成部分。据电商平台测算,假如我国14亿人口中有4.5亿人行动起来,每年碳减排量可以折合成东北地区一年4.5平方公里森林的碳汇量,相当于在接近半个小兴安岭进行新造林。二是建立个人碳账户和开展相应的信息数据收集较为困难。截至去年12月,我国汽车超过3亿辆,机动车驾驶人员突破4.79亿人,这些车和这些驾驶员的碳排放量惊人,其信息数据分散掌握在市场监督、海关、税务、电力、司法、征信等政府部门以及移动、电信、电商等大公司大平台,再受到安全制约,使得信息数据的收集相当困难。 中国经济时报: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您认为,如何统筹考虑全社会的力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李世杰:首先,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碳普惠工作机制。一是在国务院层面出台“制定个人碳账户,积极发展碳普惠,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意见”,明确总体要求、权利义务、工作职责和工作措施。相关部门共同编制碳预算框架,设置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及路径,建立健全涵盖单位部门、个人部门的全社会碳减排的制度安排。二是加强工作统筹协调,在法律授权范围内,拟建个人碳账户和相应的信息数据共享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及部门信息数据共享的范围和标准。三是在试点层面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开公正、广泛惠民的原则,制定碳普惠管理暂行办法,搭建碳普惠平台,明确碳减排的规则、流程及参与个人的权利、义务、责任。 其次,加快建立个人碳账户,对个人碳减排赋予价值。一是支持在符合条件的城市,率先建立非运营燃油车停驶申报功能,对行驶里程和低碳行为等公共数据进行采集,建立对个人碳减排识别、记录、监测和统计等碳会计制度,汇总个人碳减排量和开展个人碳核算。二是扩展到家庭用电,使用燃气、电视、手机,乘坐公交、地铁、飞机,绿色购物或绿色居住等,度量个人日常碳减排量、进行积分反映、取得经验。三是在以上基础上建立个人碳账户。具体以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科技赋能的方式建立个人碳减排APP,对低碳出行、节能减排进行测算、登记和核证。 再次,支持将个人碳账户减排量,纳入全国碳市场交易。一是建立政策鼓励、商业激励和碳减排量交易相结合的机制,同时建立碳普惠商业联盟为个人碳减排量提供激励、支持第三方收购个人碳减排量等。二是实行碳达峰碳中和全民动员,全民参与,通过支持符合条件的个人参与全国统一碳市场交易,推动建立个人碳减排量作为未来预期收益权的制度性安排,发挥个人部门在碳达峰碳中和中的作用。 最后,加强组织及宣传引导,在全社会开展碳普惠教育。建立个人碳普惠协会,设立碳普惠智库,协助有关部门完善个人碳账户和低碳相关政策、标准制定及碳减排量审核等。主流媒体积极引导全民牢固树立绿色低碳理念,加强碳普惠宣传,构筑“人人关注,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绿色低碳生活圈,助力我国经济绿色转型发展,助力“中国蓝”和双碳目标的实现。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